绥阳县宽阔镇红河村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林业产业,构建起“育树苗、繁种虫、叶结倍、花养蜂、林下种菌药”的林下经济集成增效发展模式,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种好五倍子树铺就富民幸福路
盐肤木,又叫五倍子树,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速生树种。五倍子蚜虫寄生在其幼枝上形成的虫瘿,即为珍贵中药材五倍子;其花盛开时,花蜜和花粉丰富,是秋季良好的蜜源植物;盐肤木的种子可榨油,其根、叶、花、果均可入药,有清热解*、舒筋活络、散瘀止血的功效;在园林绿化中,盐肤木又可以作为观叶、观果的树种。
我省的大娄山区、武陵山区是盐肤木的主要产区。位于大娄山山脉东部的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绥阳县6个乡镇12个村和1个原国营茶场,保护区总面积达39.35万亩(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为22.9万亩),保护区有社区群众户人,由于历史等原因,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群众生活在保护区核心区,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年,为实现生态脱贫,在贵州省林业局的支持下,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绥阳县宽阔镇红河村建立了亩盐肤木基地。起初,保护区管理局建立盐肤木基地只是为了帮助红河村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后来,在贵州省林业科学院邱建生研究员等专家的技术指导下,红河村开始种植苔藓养殖倍蚜虫(五倍子蚜虫),再通过倍蚜虫装袋挂树等手段,促进盐肤木结倍。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红河村的盐肤木产业不断裂变,“五倍子+角倍”“五倍子+苗木”“五倍子+蚜虫”“五倍子+中蜂”“五倍子+林下菌药”发展模式,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近日,记者走进红河村,了解当地科学利用森林生态资源,通过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动双赢,实现了从贫穷落后村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转变。
“五倍子+角倍” 乡村振兴有支撑
人物姓名:倪永贵
主营产业:盐肤木种植
收入情况:倪永贵是绥阳县红晟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目前共有35亩地入股合作社种植盐肤木。合作社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聘请倪永贵管理盐肤木种植基地并按照元/亩的标准支付管护费,采集的五倍子按农户80%、合作社20%的比例分成。今年,倪永贵将获得管付费元;今年预计可采收五倍子干角倍斤,按照10元/斤计算,倪永贵可得到元;倪永贵还在五倍子树下套种了辣椒、洋芋,预计可增收元。
年红河村开始种植盐肤木时,只是为了养殖中蜂采蜜,村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并不高。红河村村民倪永贵常年在外打工,想着家里的地荒着也是荒着,于是就从村里免费领了苗木,种下5亩盐肤木后就出去打工了。
后来,红河村开始在盐肤木上挂倍蚜虫虫袋,五倍子产量大幅增加,形成了新的产业,许多种植户都尝到了甜头。
红河村村民采集五倍子。
“年10月,村里的合作社按8.5元一斤的价格收购大家的五倍子干角倍,村民余中培家卖了多斤,得了1万多元。接下来合作社又按11.4元一斤的价格,把收购的干角倍卖给了贵阳的一家公司。合作社将中间的差价补给了大家,余中培家又分得多元。”说起这件事,倪永贵满脸羡慕,因为他家的盐肤木疏于管理,只收了10斤干角倍,最后只得了多元。
今年,倪永贵没有出去打工,他要留在红河村,好好管理自家的盐肤木。“前几年种的那5亩已经成林了,但是由于缺乏管护,树长得太高,虫袋挂不上去。所以今年我把这5亩树锯矮了,让它们发新侧枝。这样明年就可以挂虫袋、结五倍子了。”倪永贵告诉记者,年他加入了村里的绥阳县红晟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后,又陆陆续续种下了30亩盐肤木,今年也都已经挂上了虫袋。
通过人工挂上倍蚜虫虫袋的盐肤木,五倍子产量大幅提升。方春英摄
走进倪永贵家的盐肤木基地,只见树的每片嫩叶上,都有米粒大小密密麻麻的红色小包。“这些就是五倍子,蚜虫已经全部爬进去了,到秋天就有拳头大。他家这个基地管得好,今年的产量肯定高。”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杨昌乾说。
目前,红河村经过人工挂虫袋已实现亩产干角倍斤,按照市场价10元/斤计算,每亩可实现增收0元。为促进盐肤木产业高质量发展,红河村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民”的组织方式,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成为社员,合作社提供种苗和虫袋,并聘请社员管理基地,按照元/亩的标准发放管护费,收获的五倍子按农户80%、合作社20%的比例分成。
“过段时间,合作社就要组织对我们管理的成果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才能拿到管护费。”倪永贵说,自家的荒山荒地本来是毫无产出的,现在能免费拿到种苗种上树,而且合作社还出钱管护,管得好不仅产量高自己收入高,还能拿到管护费。这样好的产业,他一定会好好管护好好发展。
红河村盐肤木规模化种植基地。方春英摄
“五倍子+苗木” 产业发展后劲强
人物姓名:熊洪远
主营产业:盐肤木苗木繁育、乡村民宿
收入情况:年,熊洪远在自家屋后空地上播种了约50平方米的盐肤木,当年出苗余株,他以1.2元/株的价格销售,获得收入元。今年,熊洪远扩大种植面积,繁育了2亩盐肤木苗木,按照平均每平方米出苗70株、每株售价1元计算,熊洪远今年育苗的收入可达到9万元。
熊洪远在盐肤木苗圃里除草。
以前,红河村村民熊洪远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发展乡村民宿。他把家里的民房改成21个带独立卫生间、经过简单装修的房间,每个房间可以住两个人。一到夏天,重庆等地的游客便会到红河村避暑,熊洪远的乡村民宿除去成本,每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日子也算过得红火。
年,红河村开始发展盐肤木产业,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花了20多万元从重庆市酉阳县采购苗木。经过几年的发展,盐肤木产业在红河村不断壮大,村集体收入从过去的没有到现在已累积超过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百姓脱贫增收。红河村成了绥阳县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盐肤木产业成为绥阳县“十四五”期间重点扶持产业。
“这几年不管是我们村种五倍子树,还是附近村学我们村种,都是在外面买的苗。每株树苗的价格1元至1.8元不等,每年都要花好多钱。”熊洪远希望红河村的盐肤木产业更加发展壮大,于是在年开始尝试自己繁育苗木。
“其实这个很简单,种子是在山上的野林子里找的,种树的地是房子周边原来种菜的地清理出来的。你看,这些树都是我在今年4月种的,才一个多月,每一株都有两三片叶子了。”熊洪远指着苗圃里的树苗告诉记者,盐肤木长得很快,一年生的苗就有一米多高,每平方米至少可以出苗70株。
年,熊洪远只育了50平方米的苗就获得了元的收入。这让熊洪远意识到,这项“副业”不仅可以解决产业发展苗木缺乏的问题,还能带来十分可观的收入。于是,今年他扩大了育苗面积,按照1元/株的价格计算,他今年繁育苗木的收入可以达到9万元,“这笔钱我打算拿来重新装修我家民宿,不仅房间里面要好,还要把房子周围的路和景观打造出来,让客人在我们村住得舒舒服服,舍不得走。”熊洪远说。
“五倍子+蚜虫” 增产增收不用愁
人物姓名:倪永生
主营产业:倍蚜虫繁育
收入情况:年,倪永生种植了30平方米的苔藓用于养殖倍蚜虫。今年3月,他把倍蚜虫收集起来装在便利贴大小的纸袋中,共收虫余袋,按照2.5元/袋的价格卖给村合作社,获得收入元。现在,倪永生又在重新种植苔藓,并打算将面积扩大到平方米,预计明年可以收虫1万袋,实现增收2元。
村民倪永生正在种植苔藓以繁育蚜虫。方春英摄
在贵州山区,盐肤木随处可见,但过去很少有树能够结出五倍子,所以群众都拿来当柴烧。为什么山区的盐肤木结倍少呢,原因就在于缺少蚜虫。
据了解,盐肤木是五倍子蚜虫春夏时期的寄生树。当春季盐肤木发出幼枝时,五倍子蚜虫会爬上去吸取树叶汁液,同时分泌出一种酶,使树叶细胞大量增生。经过一星期,增生的树叶细胞就把蚜虫包起来,形成小型的五倍子。五倍子蚜虫继续在里面吃、住,并繁殖后代。几代以后,五倍子内的蚜虫可达数百只,五倍子也成熟了。
“如果仅仅是依靠天然蚜虫的迁飞寄生,五倍子产量肯定是很少的。所以发展五倍子产业的地方都会配套发展蚜虫养殖,也就是通过人工把蚜虫收集在袋子里,然后把虫袋挂在树上,让一定数量的蚜虫快速爬上幼枝,这样就能促进增产增收。”省林科院研究员邱建生介绍,以前红河村的虫袋都是到四川省峨眉山市等地去买,一个虫袋2至3元左右,每株树上挂2至3个虫袋,按照每亩地株树计算,一亩地仅挂虫袋就要0元左右的成本,红河村现在总共有亩盐肤木林,对虫袋的需求量很大。
今年3月15日,在红河村倍蚜虫繁育基地,技术人员查看蚜虫生长情况。李艳摄
于是,在省林科院的科技支撑下,红河村开始自己发展蚜虫养殖产业。“采摘下来的五倍子,其实里面都是蚜虫和虫卵,要给它们找新的寄生植物体,苔藓就是最适合的。我们首先要在大棚里面种植苔藓,保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让蚜虫顺利越冬,到了春天就能够收蚜虫了。”最先跟着省林科院专家种苔藓养蚜虫的红河村村民倪永生,在不断摸索中,已经成了红河村种藓养虫的土专家。
5月,去年繁育的蚜虫已经上树并且都结出了小虫包,倪永生又要开始新一轮的苔藓种植了。他在房前开了一片空地,在空地上铺上了7行无纺布,然后把从山上采下来的苔藓分成指甲盖大小,整齐分散地放在无纺布上,最后用竹条和黑色篷布搭建小拱棚以便遮阴防晒。
“我们这些山上有好多种苔藓,这种舌苔匐灯藓上倍蚜虫的着床率比较高。等到10月,苔藓长好了,把从树上采下来的五倍子放在苔藓上,蚜虫就会从里面爬出来,在苔藓上寄生繁殖,1个平方米可以产1万只虫,只虫装一袋就是袋,1个平方米就能卖元了。”倪永生笑着说,他们过去从来不敢想,养虫居然能赚钱。
“五倍子+中蜂”幸福生活甜如蜜
人物姓名:王红
主营产业:养殖中蜂、采集盐肤木花蜜
收入情况:王红种植了20亩盐肤木,同时养殖中蜂。年,他家的25桶中蜂产蜜斤,按照元/斤的价格销售,共计收入7.5万元。今年,王红养殖了30桶中蜂,预计产蜜斤,收入将达到9万元。
只要说起养蜂,平时不爱说话的红河村村民王红讲起来就会滔滔不绝:“蜂桶的材料最好是泡桐,冬暖夏凉,蜜蜂好养。用杉木做的蜂桶冬天太冷了,蜜蜂容易死。”“蜂桶的形状还是以前那种圆锥形的好,现在长方形的这种蜂箱质量差点。”“机器压出来的蜜和手摇出来的蜜,味道差不多,但还是不一样。”
原来,王红所居住的村组处于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其祖祖辈辈都是深山的养蜂人。“我们这里环境好,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蜜源植物。有很多野生的五倍子树,但是分布在深山里面,很难采集。”王红告诉记者,过去,他们都要把蜂桶背到山崖峭壁上,保护区里面根本没有路,一年只能养几桶蜂,勉强糊口过日子。“而且我的腿残疾了,就更难了。祖传的养蜂路子走不通,出去打工也没人要,日子苦啊!”
对王红来说,红河村大力发展盐肤木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村子里面种了两三千亩的五倍子树,还怕没有蜜源吗?我们再也不用背着蜂桶翻山越岭了,放在林子下面就行,产量更高。而且合作社还帮我们卖,也不愁销路。”王红说。
除了养蜂,王红也在尝试养倍蚜虫。年,王红种下平方米的苔藓,蚜虫顺利过冬繁殖,但由于没有建收虫室,加上今年3月连续下雨,最后只收到了袋虫。所以今年王红打算自己建一个收虫室,到明年3月气温回暖时,把苔藓搬到棚里去,这样就不会被雨淋到,也不会让虫到处飞不好收。王红认为自己和昆虫是有缘分的,他能养好蜂也能养好虫。
红河村盐肤木产业的发展壮大,给王红带来了新的希望。以前由于残疾和贫困让王红觉得生活没有盼头,总是满腹牢骚,自己不愿意改变,对村里的工作也不配合,特别是一提到让他搬出保护区核心区,他就要举起拳头打人。“其实我们住在核心区也不方便,路都不通。但是没有办法啊,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我没有钱也没有门路,搬出去怕是活不了。”
现在,红河村的产业发展起来,王红偏执的想法也改变了,他愿意听从保护区和村委会的安排。“五倍子树全都种在保护区核心区外面那些村组,水电路都是通的,收五倍子的时候卡车一辆辆开进来,太热闹了。”谈起未来,王红打算好好挣钱,到保护区核心区以外的村组建新房子,然后娶媳妇,好好过日子。
“五倍子+林下菌药”致富之路更宽广
人物姓名:王国权
乡村职业:红河村*支部书记、绥阳县红晟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收入情况:年,红河村*支部领办了绥阳县红晟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盐肤木产业。截至目前,红河村盐肤木种植面积达亩,其中合作社有亩。年,合作社盐肤木相关产业总收入超过万元。年,合作社在盐肤木林下套种金银花、天麻、*精、大球盖菇等余亩,带领群众探索更多增收渠道。
今年3月15日,红河村村民在林下种植大球盖菇。李艳摄
5月,连绵的雨水和不断攀升的温度,给红河村的林下大球盖菇提供了最佳的生长条件。王国权走进盐肤木种植基地,轻轻翻开覆在表面的泥土,就看见白色的菌丝已经结成了网,在林地里不断蔓延,“长势很旺,看来非常适合在林下种这个。”
王国权告诉记者,虽然盐肤木是速生树种,但也要种植两年后才能结倍,这两年里没有收益,还要花费许多人力物力除草。“一些村民在盐肤木树下种了烤烟、辣椒、洋芋,是有一些收入。但这样集中连片的林地,东一块西一块种植不一样的作物,有些浪费资源。比如说洋芋,有些就是种出来喂猪的,效益还是低。烤烟和辣椒会不会影响倍蚜虫上树也还在研究。”为此,王国权开始让合作社探索在林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收益较高的产品。
“金银花、*精、天麻、重楼、茯苓、竹荪、大球盖菇……我们什么都种了点,要慢慢摸索,看哪种作物最适宜在盐肤木林下生长,实现产业之间相互促进。还要考虑哪种作物比较容易管护大家能掌握技术,哪种作物市场更好经济效益更高等等这些。”王国权说。
年,合作社试种了半亩大球盖菇,收获鲜菇斤,以8元/斤的价格卖出后,纯收入达到元,产值是种植辣椒、洋芋等作物的十几倍。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合作社扩大了种植面积,共发展了10亩大球盖菇,并与安顺的企业签订了收购合同,“如果订单稳定、价格稳定,我们会鼓励大家种植,这样村里就又有了一个规模化的产业。”王国权介绍。
据了解,年红河村的合作社与盐肤木相关产业总收入超过万元,其中,通过基地采集和向群众收购的干角倍产值.5万元、培育苗木3万株产值3万元、培育五倍子蚜虫1.5万袋产值3万多元、采集蜂蜜斤产值10万余元。
从最开始种植盐肤木只是为了养蜂,到现在养蜂只是其中一项收入,“五倍子+”的发展模式,让王国权和红河村的村民们更加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也坚定了他们发展生态产业的决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