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白河城关针对搬迁群众的ldquo四张
TUhjnbcbe - 2021/9/4 17:14:00

  “树挪死,人挪活。”白河县城关镇安槐村的贫困户刘道银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刘道银的妻子在小吃店里忙碌。


  刘道银所在的村是白河县2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后高山,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
  自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来,城关镇陆续新建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全镇户名贫困群众从后高山搬迁到县城周边或镇村主干道的移民安置社区生活。
  “天不亮出工,天黑才回来,一年到头两手空,过日子变成了混日子。”提起以前的生活,刘道银感慨万千,“现在一家子天天各有各的事情忙,日子有奔头。”为帮助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城关镇通过打好“四张牌”,奏响“四部曲”,让贫困群众向“能致富”稳步迈进。打好“创业就业”牌,奏响“增收曲”
  刘道银全家3口人都是劳动力,以前3个人被困在大山里,围着几亩坡地,虽然饿不了肚子,但收入微薄。搬迁到向荣社区后,家里的劳动力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在镇村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刘道银两口在县城租门面做起了早点生意,女儿也把重庆特色小吃冰粉引进到白河,搞起了地摊经济。“我两口卖早点,加上女儿卖小吃一个月能挣一万左右。以前一年到头借钱过日子,现在能攒钱了。”刘道银顾不得多说,忙着收拾碗筷好迎接下一波客人。
  跟刘道银一样生活因搬迁发生大变样的,还有幸福村的李秀林一家子。“过去,住在山里除了扛镐头种地没有别的本事,虽然想出去,但上有老下有小,出不去也不敢出去。”李秀林说。
  现在好了,自年搬迁到向荣小区后,妻子陈娥在县城的服装厂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像我这个效率,每天能挣一百来块,虽然比外面挣得少,但是能照顾孩子了。”对于现状,陈能娥颇为满足,李秀成也放心到十堰市建筑上做木工,两个人一个月有七、八千块钱的净收入。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近年来,城关镇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积极组织贫困劳动力参加劳务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成功率。该镇社保站联合各村就业服务站对全镇贫困劳动力逐户逐人采集信息,建立劳动力技能台账,掌握贫困群众劳动技能、是否有外出务工经验等情况,与县内外用工单位对接,分类分批组织群众外出务工。同时,还利用
  如今,全镇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人,有组织劳务输出人,自主创业54人,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实现转移就业。打好“特色产业”牌,奏响“富民曲”
  干啥营生好挣钱?这个问题让幸福村的贫困户潘布洪纠结了半辈子。多年来,他下过煤窑、干过建筑、搞过装修,由于没有技术,干的都是苦力活,收入一直上不去,还落下了糖尿病的毛病,整个家庭陷入了阴霾,乔迁新居的喜悦荡然无存。
  但他没有向困难低头,在村支部的帮助下,他搞起了中蜂养殖,从最初的十几箱发展到现在的近百箱,收入也年年攀升。“去年割了多斤蜜,卖了6万多,今年第一次就割了来斤,照这样下去,准能超过去年产量。”谈起自己的甜蜜事业,潘布洪总是乐的合不拢嘴。
  “你这个地块向阳,要做好防晒。”“这些排水沟再挖深一点,土壤湿度不能过大。”眼下,正是天麻田间管护的重要时节,技术员袁开斌顶着烈日逐村查看管护情况。“目前,成品麻的长势非常好,下一步要做好抗旱防涝,每平方产麻18斤以上完全没问题。”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也是农户稳定增收的长久之计。近年来,城关镇坚持“立足林下资源做强绿色经济”的产业发展思路,先后引进天麻、中蜂、牡丹、林果等产业项目,扶持培育各类市场主体56个,推行“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模式,由合作社统一代种代养,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年,全镇种植天麻达16.5万平方米,养殖中蜂箱、酿酒甘蔗亩、牡丹亩、林果亩,辐射带动户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打好“民风治理”牌,奏响“新风曲”
  “各位村民,要少喝酒,莫打牌,多出去打工挣钱,红白喜事不能大操大办,要让娃儿多读书。”群众会上,安槐村支部书记郑家富总是要反复强调几遍,向搬迁群众宣传新民风新风尚。
  “以前穷,但都好面子,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排场不能少,大操大办,借钱送礼,贷款办宴席,吃请泛滥,结果越吃越穷。”刘道银说。
  脱贫不脱贫,还得看群众的精气神。针对群众中存在的歪风陋习,城关镇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坚持以*建领航“好民风”深化社会治理,引导搬迁群众住新居、换新颜。
  强化村民自治。建立建全“一约四会”,把道德评议会搬到了村居院落,将*策宣讲、工作落实、矛盾纠纷调处与道德讲堂、模范评选相结合,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深入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星级文明户”等道德评议活动,对正反面典型进行上榜公示,引导村民转变观念,革除陈规陋习。
  推行积分激励。建立爱心超市,实行‘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积分奖励机制,向村民发放积分卡,成立积极考评组,每月开展一次“模范户”评选,鼓励群众通过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提升、发展产业、革除陋习,并结合村民道德评议会议,通过定期评选文明家庭、脱贫标兵、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进行积分奖励,对出现失德失信或者成为反面典型的,实行扣分制,凭积分可到“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物品,充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开展“四联四促”。持续推进以“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人才联育、产业联兴”为主的城市社区助力脱贫攻坚“四联四促”扶贫模式,深入开展以“送文化助脱贫”为主题的文化下乡及法律知识普及、道德讲堂、新民风宣传、扫黑除恶宣传等活动,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对*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以“传思想净民风”为主线倡导文明新风行动,*员干部主动下村入户,帮扶贫困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协手营造优美环境。
  现在,各类名目繁多的酒宴场次锐减,婚嫁、大寿、丧葬等红白喜事基本从简,减轻了人情负担,减少了铺张浪费,淳化了社会风气,“人情往来少了,人情味却更浓了!”村民们纷纷感慨道。打好“为民解忧”牌,奏响“幸福曲”
  贫困群众移民搬迁,搬的不只是家,更重要的是后续生产生活的保障问题。全面、便利、人性化的综合配套服务是搬迁群众“稳得住”的重要保障。
  “没想到我昨晚半夜10点多在社区公共服务群随口反映的问题,今天上午就得到了妥善解决,社区的办事效率太高了,服务太好了!”从外镇迁入该社区的搬迁户马晓*欣慰的说道。“有事儿找社区”,这不仅仅是一句贴心话,更是狮子山社区对广大搬迁群众的一份郑重承诺。
  “我们始终坚持‘店小二’服务定位,通过网格化管理和社区
  针对社区搬迁群众人员复杂的情况,向荣社区以*建领航“好服务”架起“连心桥”,社区*支部牵头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和各类志愿服务力量,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基层*建、社会治理、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贯通融合,组建矛盾调处、环境保洁、文艺宣传等10支志愿服务分队,随时随地了解搬迁群众的需求和困难,把服务精准投送到他们的心坎上。
  “搬之前很担心,不种地了咋挣钱,人多了会不会出乱子。”刘道银说,住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日子更充实,生活更幸福了。”
  搬迁与扎根同步,安家与脱贫共振。家园美了,穷业换了,收入稳了,搬迁群众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了。

作者:马运溧

—END—

主编:杨宗发丨副主编:汪银春责编:李清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河城关针对搬迁群众的ldquo四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