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郭家坝镇郭家坝村贫困户在整理脐橙准备出售。(视界网郑家裕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真真通讯员樊华张鹏
阅读提要
最近5年来,宜昌市蹚出一条山区脱贫新路。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激活农村电商、精准帮扶“边界村”等扶贫措施,该市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从年的16.3万户44.25万人,减至户人,贫困发生率由16.3%降到0.%;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涨至年的元,年均增长21.5%。
今日宜昌,深山还是那片深山,而贫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特色产业带活九成贫困户
“三条沟加两面坡,山大人稀岩头多。”五峰县长乐坪镇苏家河村,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7.1%,一度流传着这句顺口溜。
苏家河村的地貌,可谓宜昌贫困地区的微缩版。一道道崇山峻岭,挡住了不少山民脱贫致富的脚步。
宜昌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近7成,并非传统的产粮产油优势区域,要摆脱贫困,必须发展特色产业。
“农业靠天气,产业碰运气,收入没底气。”苏家河村村支书张兆前说,这是5年前村里的真实写照。
脱贫攻坚,苏家河人把“攻”的重点投向村里的3万多亩山林,林下长有百种野生植物、药材,中蜂飞舞其间。
“13群中蜂,10亩中药材,一年能挣4万多块钱哩!”自家小院内,66岁的贫困户*远指着屋周边说,这几年他种了板栗、五倍子等多棵树,“这些树都是蜜蜂喜欢的,既有经济价值,也有生态价值。”
5年来,苏家河村共养殖中蜂群,种植名贵中药材多亩、经济林木多亩,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特色产业带动率%。
因地制宜,宜昌向贫困户嫁接柑橘、茶叶、中药材、中蜂等特色产业,重点贫困村特色产业种植面积88万亩,贫困户发展产业面积55万亩。贫困群众靠山吃山,捧上了“金饭碗”。
五峰被列为全国中蜂产业扶贫6个试点县之一。同样受到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