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岔河镇的坝区
近日,记者来到坝区,一栋栋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走动着菜农忙碌的身影,一箱箱新鲜的蔬菜即将发到周边市场。
“我们年纪大了,不方便出门,这些天一直在棚里忙活,争取把新鲜蔬菜早点供应出去,一天有80块钱的工资。”正在采摘小白菜的村民徐子飞说,大棚里一年四季都在种蔬菜,大家一年到头都有活干。
群众在坝区大棚内采收蔬菜
位于岔河镇的坝区占地面积.3亩,有栋大棚。坝区依托新区扶投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按照“一田多用、一季多收”的发展思路,发展短平快蔬菜产业。
“通过‘一户一棚’确权机制,将社区户‘半劳力’‘弱劳力’”群众嵌入到产业链条中,在保障“菜篮子”农产品供应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持续稳定增收。”桥边社区主任徐彦红说,大棚蔬菜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有效避免了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弊端。
小坝镇刘华社区雨顺农业观光园是集农旅为一体的产业基地,该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入股参与发展。
刘华社区雨顺农业观光园里群众在忙着除草
入冬以来,雨顺农业观光园里不少周边群众前来务工,开展除草、施肥、剪枝等果园管护工作。来自社区的李桂琴不仅以土地入股,还长期在基地务工,“除了分红以外,我每个月还有多的工资。”刘华社区居民李桂琴说道。
“目前基地种植葡萄、猕猴桃等精品水果亩,年产值多万元,入股群众每年可保底分红元。”观光园技术员张鹏告诉记者,每年秋冬季都会组织开展果园管护工作,既能够保证明年有更好的收益,还能带动群众务工增加收入。
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年以来,青龙街道河尾社区成立了润丰种养殖合作社,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发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产业,让贫瘠闲置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增加群众收入。
青龙街道河尾社区群众在种植天麻
时下正是天麻采收和种植的关键时节,跟随务工群众的脚步来到社区天麻种植基地,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香,在天麻丰收的同时,工人们正忙着播种下一季天麻。“我们社区今年计划种植亩天麻,目前我们在采收天麻的同时,选种子、种植天麻也在同步进行。”青龙街道河尾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庆周说。
据了解,新区聚焦“六个转变”要求,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八要素”,围绕“一心四片八线”布局,因地制宜精准谋划产业,调减低效作物面积。在着力巩固好往年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的同时,各乡镇按照新区秋冬种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突出农时农事,全面发动群众做好秋冬收、秋冬管、秋冬种工作。据新区农委产业办负责人张羽介绍,截至目前,新区秋冬种工作已完成4万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