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争做发展“干将”、改革“闯将”、攻坚“猛将”,这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对广大党员干部发出的“动员令”。
去年以来,黔西南州紧扣乡村振兴主题,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分类推进、精准施治,在坚定“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的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奉献智慧和力量。
10月1日起,我们聚焦黔西南州7个省级、32个州级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选取名村支书、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推出系列融媒体报道《员干将》,一起去看他们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经验成效。
本期请看——孔令龙:“兵支书”的新“战场”
11月2日,普安县南湖街道十里村艳阳高照,孔令龙早早来到十里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王家寨组,查看连接王家寨组与天麻种植基地的2.02公里的产业路硬化进度,顺便了解群众在项目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解决的新“疙瘩”。
去年10月以来,孔令龙担任十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主持村里工作满“一周岁”的孔令龙发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攻克群众不同程度存在的思想、信任、落实三个方面的“堡垒”。
攻克“思想”堡垒
位于普安县城西部的十里村,是南湖街道辖下村,距离普安县城5公里,国道穿村而过,下辖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户人,是“全国文明村镇”之一。
“作为全国文明村镇,还是有极少数群众思想意识跟不上,拖了高质量发展的后腿。”孔令龙说,疏通这部分群众的思想上的“疙瘩”,是打开乡村振兴这扇“大门”的钥匙。
有群众认为,房屋立面改造是“面子工程”,是做给领导看的,不愿意做;
要发动群众改造小庭院,又有群众认为,自己家的院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影响别人;
说到发动环境整治,有群众不愿意打扫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各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宣传工作没做到位的问题。”孔令龙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攻下这个“堡垒”。他逢人就讲政策、开会就搞宣传,走到哪儿说到哪儿,田边地角、房前屋后都成了他做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做通一户又去一户,直到人家的思想“疙瘩”解开了才罢休。
“孔支书很有耐心,不厌其烦,为了做通我们的工作,嘴皮子都磨破了。”村民胡安琴说,之前自己不明白乡村振兴的好政策,觉得村里搞建设耽误自己挣钱,思想不积极。“孔支书多次上门来讲,慢慢地我们也明白了,乡村振兴就是为我们老百姓干的好事、实事,大家都积极支持。”
攻克“信任”堡垒
过去,十里村部分小组和自然寨,因忙于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强调结果却忽视了过程,村“两委”对村务工作公开不及时、欠缺透明,与村民协商力度不够,导致群众对村务工作感觉不知情、不被信任,甚至还与村干部产生误会矛盾。
乡村振兴,群众是主体。孔令龙意识到,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主动性,激发群众参与共商、共建的内生动力,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孔令龙的想法获得村“两委”和其他帮扶干部的支持,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共商会等方式,充分征求和吸纳群众意见,把推进村民自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我们认真梳理群众的每一个提议,再小的事情我们都要认真研究、反复商量、合理解决。”孔令龙说,以党建为引领,村“两委”与帮扶干部、群众代表进一步共商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结合“四议两公开”制度,自治内容通过村“两委”商议、村支部委员会提议、村民代表决议及村民大会决议等流程进行决策、公开。同时结合村情实际,在与乡贤、寨老等群众代表共商下,修改过去“喊口号”式的村规民约,制定具体的相关处罚措施“红十条”“黑十条”和评比“文明家庭”等激励机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
“提升村民对村中事务的知晓度,让群众真正行使‘主人翁’的权利,群众很积极。”孔令龙说,推进村民自治“四议两公开”与“红、黑十条”制度很受群众欢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群众对村干部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从村庄环境整治到公序良俗的开展,从移风易俗改进到参与村庄发展的谋划,村民们的参与度明显提升。
攻克“落实”堡垒
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以来,十里村围绕村落庭院实施“一分三净五改”,即:庭院功能分区、雨污分流;净化群众房屋的地面、墙面、顶面;改善群众的厕所、厨房、圈舍、电路以及通光,围绕村庄环境开展串户路维修、庭院硬化、老旧房屋整治、广场建设、村民议事亭和村庄步道的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实施2.02公里产业路的修建、亩天麻种植土地流转等。
“一千个嘴把式,抵不上一个手把式。这些项目的实施既要群众的认可,也需要群众参与实施。”孔令龙说,要让群众从“观望”到积极参与,说起容易做起来难。
为此,孔令龙又再次踏上“征程”,前往实施项目涉及的每家每户做工作,从水管的铺设到施工需要材料种类,把每一个项目的实施方案与群众共商、实施过程共建、存在的风险共担。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群众在建设美好家园中的主观能动性,使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不断增强,群众‘一心跟党走’的意识也不断提高。”孔令龙说,党群干群一条心,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周末经济”就更有信心和底气了。
如今,走进十里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组,道路、污水管网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村旁的“十里泉”池塘曲径通幽,议事亭上望山看水、休憩纳凉,围绕十里村“森林人家,醉美十里”的发展定位,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唐波李允凤
编辑彭芝莉
二审聂娜
三审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