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大方县长石镇紧紧围绕《大方县创建“双好双强”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实施意见》文件要求,严格对标对表,探索建立“三个坚持”“三个聚焦”“三个狠抓”“三个紧扣”的“四个三”工作机制,强力推进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服务质量好、治理能力强的“双好双强”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引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三个坚持”锤炼政治素质好的基层党组织
坚持队伍优中选优。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人大主席为常务副组长的村支“两委”换届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宣传、督导三个专班,抽派48人组建16个工作指导组。换届后,全镇16个村(社区),有15个村(社区)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年龄35周岁及以下6人,新提名党组织书记13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中专、高中及以上学历16人。回引8名优秀农民工和名大中专文凭的人才到村(社区)“两委”任职,从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等群体中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干部52名。
坚持党员政治历练。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紧密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学习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积极组织全镇党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目前,全镇26名党支部书记及名党员全部参学。采取“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围绕产业经济、基层治理等内容,对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开展全覆盖培训6期80人次,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党员学习教育培训6期人次。从优秀农民工、致富能手、待业大学生等群体中培养发展党员25名。
坚持先锋模范带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镇设立党员示范岗98个、党员责任岗个、党员攻关小组64个。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镇有16支为民服务志愿队,志愿者人,其中党员人,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件次,开展政策宣传、贴心服务74场次。在建党百年庆祝系列活动中,认真组织“两优一先”推选,长石镇获全市优秀共产党员1名、全县优秀共产党员3名、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颁发“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59枚。
“三个聚焦”煅炼发展能力强的基层党组织
聚焦党建任务清单。制定《长石镇年基层党组织党建任务指导清单》,着力在创建“双好双强”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中抓住侧重点,找准主攻点,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推动基层党组织照单推进,实现重点任务有抓手、工作落实有方向。攻短板、补弱项、强基础,细化分解目标任务52条,逐项列出具体管用措施条。对查出的21个问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整改措施63条,做到拿出实招、多出新招、敢出硬招,消除“中阻梗”,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聚焦支部带动产业。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产业发展,成立16个党支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全镇行政村%有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因地制宜,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实主导产业,种植中药材亩、花椒亩、种植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亩、发展李子亩、小麦良种培育亩。深化“三变”改革,采取“以闲置资产入股合作社”的方式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90万元。推进小额贷款助力产业发展工作,申请农商行“小额信贷”贷款农户户,贷款金额.6万元。
聚焦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培育一支带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和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等行动,培养造就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农村电商人才、农村创业创新人才等乡村实用人才83人。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定期对村干部、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村实用人才等进行轮训,举办中药材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村电商等培训32期人次。大力实施“雁归计划”,吸引本地在外务工有技术、有能力79人,回乡开办企业、合作社38个,带动就地就业人,助力乡村振兴。
“三个狠抓”淬炼服务质量好的基层党组织
狠抓优化办事流程。以“全覆盖服务、全联通服务、全方位服务、全天候服务、全过程服务”为核心,建立健全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并联办理、限时办结等制度,积极推行一站式办理、预约办理、自助办理、委托代办等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在全镇16个行政村设立便民服务中心,聚焦居家养老、生活缴费、垃圾分类、政策答疑等村民“急难愁盼”的事项,创新推出村级便民服务清单,细化为民办事69项,有效推动公共服务工作向基层延伸。目前,提供便民服务人次,为群众办理急难愁盼件。
狠抓创新服务方式。镇村干部积极开展上门服务,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士接种新冠疫苗行动不方便的情况,组织干部接送老年人、残疾人士到卫生院接种疫苗,目前已接送人接种疫苗。通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走访,全面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及时为群众代办解决。整合资源力量,全面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建成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实现横向联动、纵向联通的综治工作网络。建立网格个,干部通过走访收集群众反映问题个,干部上门服务代办件,限时办结群众办事诉求条。
狠抓为民办事成效。将群众反映的公共服务堵点、痛点、难点作为改进工作、优化服务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探索建立“群众点菜、政府端菜”机制,群众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