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早朝时,太后(指慈安)打理朝政清朗周密,哪似有病模样?即便是暴疾,又何至于如此快速薨逝呢?”,时任军机大臣左宗棠听闻慈安太后突然暴毙于钟粹宫,不禁顿足大喊。
清光绪帝继位后,东西两宫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但慈安无心从政,遂朝政多由慈禧打理。只是自光绪六年(年)起,因慈禧大病缠绵病榻,慈安不得不亲自打理朝政。
光绪七年(年)农历三月初九,因慈禧卧床已一年有余,慈安还如往常那般独自上朝,那天慈安除了面色略显微红,并无其他异样。
可初十清晨即传出慈安偶感不适停朝一日,大臣们对此皆未太在意,谁料晚间宫中却突然传出慈安已薨逝讯息。慈安骤逝真如平地惊雷震惊朝野。
慈安比慈禧小两岁,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出身钮祜禄氏,属满洲上三旗首镶黄旗,地位尊贵,又因其貌美娴静遂颇得咸丰喜爱。
年,慈安一入宫就人生开挂,仅仅6个月时间,一路由贞贵人、贞嫔、贞贵妃升至皇后,堪称大清晋封最快的皇后,只可惜一直未得子嗣。
与之相比,与慈安同年入宫的慈禧就没有那么幸运,对慈安只有望其项背的份。慈禧入宫后被册封兰贵人,转年才进位懿嫔。慈禧心思缜密颇具野心,遂凭借其婉转歌喉吸引咸丰,并于年诞下咸丰长子爱新觉罗.载淳,随后母以子贵晋封懿妃,转年升为懿贵妃,成为清宫仅次于慈安的女人。
慈禧由贵人升至贵妃前后花了近6年时间,与慈安6个月的开挂速度不可同日而语,可见慈禧在咸丰心中地位逊于慈安。
咸丰十一年(年),咸丰驾崩,据《清史稿》记载,咸丰临终前,因同治年幼,虽将朝政交由两宫太后以及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共同执掌辅佐同治,但其独赐给慈安“御赏”印章,并遗命所有奏折只有慈安亲自盖章方能生效。而慈禧手握的“同道堂”印章,只是暂时代替儿子同治掌管执行盖章之权罢了,只待同治成年亲政后,慈禧再无盖章之权,足见咸丰赋予慈安权柄明显高过慈禧。
虽说后来两宫太后联手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除去八大臣,得以共同垂帘听政。可不管从位分、权利地位以及威望,慈安皆压慈禧一头,真正权力中心还是慈安太后。即便慈禧再阴险狡诈,再视权力如生命,也翻不出慈安可控范围。
随着慈禧权欲野心日盛,慈安突然神秘猝逝。虽说清廷讣告官宣慈安正常生病而亡,但也不由得世人怀疑慈禧为独揽大权害死慈安,而讣告不过是慈禧为遮掩阴谋造假而成,遂有关慈安之死的各种版本传言甚嚣尘上。
时至今日,有关慈安死亡之谜的各种说法,主要以史学家金梁以及徐彻的“正常病死说”、《崇陵传言录》的“慈禧毒杀说”、以及《清稗类钞》的“慈禧逼死说”等三种说法为主流。下面我们逐一探讨一下。
慈禧逼死说
据《清稗类钞》记载,两宫太后同时垂帘听政,慈禧权欲心盛,而慈安生性淡泊无心与之争权,两人倒也相安无事。只是慈禧卧床后,眼睁睁看着慈安独理朝政遂心生不悦,不仅对慈安执政水平颇为不满,甚至还咄咄逼人的直斥慈安无能。而慈安偏又性情柔弱讷于言,心中苦楚无法言出,遭慈禧抢白一时转不过弯来,竟吞鼻烟壶自尽。
众所周知,鼻烟壶多为玉石、珐琅、水晶、玛瑙、瓷等材质,并将磨碎的烟草、樟脑、冰片等放入其中,有的还会将香料和名贵麝香等药材配兑其中。
我们先不说鼻烟壶这类大型异物不易吞咽,即便慈安强忍痛苦将其吞下,那么其胃部或食道等部位就应有明显鼓胀,而不应没有明显症状。
更何况慈安虽然性情柔弱,可自咸丰驾崩,她努力苦撑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清廷,数次生死存亡较量早应练就慈安大心脏,其胸怀气度非常人堪比,岂能因慈禧几句过激之言就失智轻生呢?故慈禧逼死说不足信。
慈禧毒杀说
据《乐斋漫笔.崇陵传信录》以及《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咸丰临终前曾秘密留给慈安一封遗诏,如慈禧安分守己则罢,如慈禧有越位不轨之行,慈安可以依诏命处置。后来慈安将此事告知慈禧,又被慈禧施计打动,竟当面烧毁遗诏,再无控制慈禧的杀手锏。于是慈禧欲独揽大权,就从宫外寻到有毒点心送给慈安,致其食后中毒身亡。
不仅当时部分清朝学者,就连现代史学家金梁都怀疑这皆是野史作家以讹传讹,毕竟只有慈安才能知晓内容的遗诏既已烧毁,别人又如何知道如此详细呢?又有谁亲见实锤慈禧送过有毒食盒呢?
更何况两宫太后不仅各有各的宫女太监班底,就连御膳房都各自分开。慈安暴毙之急,如是毒杀非巨量毒药无法达到如此效果。清宫规定饮食检测制度相当严格,遂想一次性大剂量投毒并不容易。慈禧如想做到必须收买慈安身边多名宫女太监协作方可。
虽说慈禧是慈安死后最大受益者,可她有又何理由杀慈安呢?
咸丰生前慈安与慈禧位分相差悬殊,两人并未有太多恩怨交集。而咸丰驾崩后,据《清宫遗闻》记载,慈安温良恭俭让威望甚高,慈禧则聪慧干练精于朝政,遂慈安靠威望为慈禧掌舵撑腰把控大局,而慈禧冲锋在前与朝臣斗智斗勇打理朝政。
两人动静互补合作默契,慈安看似懦弱,可在关键节点却如慈禧的定海神针起到稳定军心作用。两人经历二十多年风雨磨合,慈禧对慈安还是比较敬重。
当然有人会质疑,慈安因慈禧权欲难填而亮出正室身份多次打压慈禧,还有同治择后,以及慈安诛杀慈禧心腹大太监安德海等问题得罪了慈禧。
我们就从慈安诛杀安德海事件分析,安德海自恃慈禧心腹太监大总管,借同治大婚采买新衣名义违祖制出宫,一路招摇过市甚至还违制使用龙凤旗。别人慑于慈禧淫威不敢声张,独有山东巡抚丁宝桢敢逆龙颜,只等安德海踏入山东地界即将其抓捕并上报朝廷。
当时慈禧卧床,慈安闻讯即急招恭亲王奕入宫商量对策。慈安早看不得安德海张狂样,遂与奕一商量决定当机立断,未告知慈禧直接下令就地处决安德海。等慈禧得到消息早为时已晚。
也许有人怀疑慈禧因颜面受损睚眦必报,可慈安诛杀安德海有理有据,慈禧无可辩之理。我们再看诛杀安德海始作俑者丁宝桢,不仅未受到惩罚,反而青云直上最终官拜四川总督,后病死于任上。
可见慈禧别看阴险狠辣,可在朝政上比较拎得清,绝不会为安德海因小失大以致乱了朝纲。既然慈禧连丁宝桢都能宽容,又岂会毒杀慈安落人把柄呢?
慈禧心思缜密自知慈安暴毙难脱嫌疑,遂行动迅捷以洗白自己。慈安死后短短两个小时内,大臣们就已被慈禧召到宫中商议丧葬事宜,而且转日清晨慈禧又命众臣瞻仰慈安遗容。
慈安如果被毒杀,应有皮肤发黑或七窍流血等异样。而慈禧如此迅速外传慈安死讯,并公开慈安遗容,意在用问心无愧的态度洗白自己的嫌疑。
也许有人还会质疑,难道慈禧不可以通过整理慈安遗容掩盖真相吗?可按当时医学技术水平,估计慈禧想掩盖中毒后异样相当难。总之慈禧毒杀说的可信度不太高。
慈安正常病死说
《清德宗实录》以及慈安《遗诰》,都记载了慈安初九日微恙,初十病情恶化,延至戊时神志不清遂至弥留。有人怀疑这皆是慈禧为掩盖某种阴谋授意伪造的,可是时任礼部尚书翁同龢日记应可证明一切。
当夜翁同龢第一时间赶至宫中,不仅查阅当日慈安诊脉的太医记录与药方,并将其全部记录在日记中。《翁同龢日记》本属私人隐私并非公开传阅,根本无需作假应该可信。
据《翁同龢日记》记载: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而从翁同龢记录的慈安脉案与药方,可以了解慈安发病过程:晨方使用天麻、胆星,类似风痫状甚重。午刻未用药已出现牙紧神志不清状态。未刻虽灌了两种方药,但终究不妥,已出现小便失禁之症。酉刻已六脉将脱,无法进药。戊刻(晚八点前后)去世。
如果利用现代医学分析翁同龢所记录的五张医方,再结合慈安临床病情呈逐渐加重之态,判断慈安应是突发脑血管疾病。而且这并非慈安首次发病,《翁同龢日记》曾记载,慈安于同治二年(年),以及同治八年(年)两次出现脑供血不足的中风先兆,只不过当时病情较轻,治疗及时未留下后遗症罢了。
即便现代医学技术如此发达,医生对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有时仍束手无策。更别说清代中医关于此类疾病知识寥寥,其回天乏力只能再添一“更”字,遂慈安正常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的概率最高。
心脑血管疾病一般是盐类食用过多,或高血糖、高血脂造成。于是有人根据叶赫那拉.根正所著《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孙口述实录》,以及《宫女谈往录》记载慈禧精通食物相克养生之道,并略通医理药理,推测慈禧知道慈安有中风旧疾,遂撺掇慈安使用一些类似油炸多盐之类食物,慢慢诱发慈安心脑血管病发。
当然这对于慈禧来说也并非不可能,只是时至今日慈安死亡之谜仍无定论,一切皆是推测,只不过慈安正常病死说认可度比较高,也许只有开棺验尸才能彻底查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