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通过对酸菜事件的了解,来聊一聊茯苓的市场
TUhjnbcbe - 2024/2/25 9:18: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诈骗曝光 http://www.zherpaint.com/jydh/fysx/m/799.html

最近网上比较火热的一个话题,3.15曝光了泡面调味料酸菜的制作过程。

很多人看了酸菜的这个恶心的制作过程,又想起了原来的三氯氰胺、想起了火腿肠、想起了外卖、辣条生产……食品安全问题国家重视了很多年,但是直到今天依然食品安全的问题依然围绕在你我身边。

被曝光的酸菜制作

根据本人从事的目前的这个多年的行业经验,因为我们的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基本上没什么不卫生的环节,但是在流通市场上的一些环节上会出现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在这里我来跟大家聊聊产品的流通环节。

说到茯苓,很多人可能都不陌生。相信有很多的朋友肯定都是茯苓的使用者。尤其是靠近沿海地区的比如浙江、广东、福建一带的朋友,服用茯苓的比例和频率比较高。茯苓的一个功效就是祛湿健脾,之前就有广东、福建的朋友说过,靠近海边湿气比较大,他们当地使用茯苓的比较多。早些年我在福州那边去推广我们当地的百合的时候,那时候就顺便打听了一下,当地的茯苓用量还是比较大的。很多铺子里卖的都有茯苓,而且不像我们内地这边,这边往往是一些医生给开些药方里面含有茯苓,主动去购买的人不多,但是那些沿海地区的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购买茯苓就跟很多人购买茶叶货其他干货一样。

茯苓块特写

作为一种平性的药食同源的传统道地药材,具有健脾祛湿,凝心安神的作用,加之其可以作为很多养生辅食的添加物,也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所熟知。然而在购买茯苓的时候,不论是在网上还是在超市、药店,由于缺乏对其有清楚的认识,很容易买到假货、次货。有的不仅仅对身体没好处,食用多了还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

笔者出生在皖西地区的霍山县,跟湖北英山搭界。大别山主峰白马尖离我们家也就一二十里的路程。茯苓、百合、天麻、茶叶、毛竹是当地留守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我们家自己种植茯苓,而且父亲在茯苓采购季节也承担小贩的角色,也在周边十里八村的去收购,然后自己制作,制作好后等着当地药材商来收购。

回到正题,,正因为现在茯苓的用户越来越多,市场上五花八门的一些假货、次货的出现缕缕不绝。有用木薯粉等淀粉冒充的,有的是用硫熏的,有的是多年的陈货,这个食品安全的问题一直困扰很多人。在B站上就看到了有个站主在网上购买了6份茯苓,6份用碘液鉴别都是用淀粉制成的假货。本人当初在筹备店铺的时候也在某平台看了一下,我想看下他们的包装和产品质量是怎么样的,想着做些借鉴。当时就选了一个便宜点的,当时也是好奇,因为这家店的销量很高,而且卖的很便宜,大概六块多钱可以买半斤,也就是克。买回来以后,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像我们常年接触茯苓,不用去用其他化学方法鉴别,假货一眼就能看出来。拿着尝了一下就是淀粉类的制成的。然后就开始找这个商家,我一说是假货,那边客服别的没说,立马给退款,我强调这是假货,对方一直在顾左右而言其他,这让我本人也很吃惊,现在这个卖假货的这么狂妄猖獗吗,也是让我很郁闷,按照这种做法,我这茯苓生意根本做不下去,因为我看到他那店铺销量破万,评论破千,这难道都是刷的吗?如果这样做的话,那我这一点希望都没有。所以我果断换了平台,换成像现在的淘宝平台。我购买的这个假货发货地居然就是我们老家产区茯苓的流入地——亳州中药材市场。我们这边的茯苓基本上都是往这个药材市场流通的。不光线上,线下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前段时间我就去了我目前居住城市的一个大的商场,特意在茯苓专柜留意了一下,让我惊讶的是,像这种国内一线品牌的超市里面卖的茯苓也掺假。本来我打算直接打工商局电话的,后来想想还是在他们后台超市APP后台进行了投诉。过了几天去看看,茯苓好像都换了,今天又去那边看了下,茯苓好像又换了。

从茯苓的种植的源头,到我们消费者手中,道地经历了哪些流通环节,市场上出现的假货、次货、硫熏产品主要出现在哪些环节呢?今天聊市场流通环节一块的内容主要就是想借此机会给大家以后再购买茯苓的时候做个借鉴。

首先我们来看下茯苓的源头,我们的茯苓是从哪里来的。源头,即茯苓的种植。按照茯苓来源,可以分为三类,野生、仿野生环境种植、规模化种植。

场上野生茯苓的产量极低。茯苓的生长要有一定的条件,作为真菌类的菌核,其生长首先必须要有菌丝(菌种),其次茯苓的生长必须要有培养基——即松树。这二者条件缺一不可,野生茯苓一般都是长在松树根部。我们在一般的市场上基本上看不到野生茯苓,很多网上拍摄的采集野生茯苓的绝大部分也是假的。真正的野生茯苓不可能漫山遍野都是的。这个在整个市场占比不到0.1%,在这里我就不做过多叙述。

现在来介绍一下仿野生种植的茯苓,传统的农户种植茯苓采用的都是仿野生种植的方式,农民在利用自己的自有集体山地,就地取材,就地开荒开辟出一块茯苓场进行茯苓的种植。这种种植方式的难度比较大,消耗的人力比较多,在山区的山林,山地的坡度都是比较陡的,树林里面石头很多,灌木丛也很多,想要把树林整理成茯苓场是需要耗费很多人力的。这种种植方式的特点就是保留了茯苓原始的生长环境,没有任何的人工施肥和化学用药的使用。在茯苓种植好以后基本上就不需要任何的人工干预了,等到收获的季节直接去采集就行了,这样的产品,是比较接近于原生态的天然产品的。同时这样的种植方式有其不好的一面,人力成本高,不便于管理,产量低,像我们当地的茯苓个头都不如规模化种植的大,但是质地会更加坚硬紧密。这样在加工切制的时候中心茯苓的比例相对于个头大的茯苓来说就会低一些,出现的品相不好看的边角就会多一些。在商贩来收购的时候,仿野生种植的鲜货价格一般要比规模化种植的价格要贵1~2元一公斤,成品价格就更高了。在我们老家大别山地区,只有留守在农村的一些中老年人才会去种植茯苓。仿仿野生种植的茯苓产量现在也是逐年的递减,一方面是由于环保*策的严格执行,比如*府不让农民在山上大量的砍伐,其次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大量缺失,也使得仿野生茯苓种植大面积减少。像在我们当地*府走的是生态旅游路线,对于农民在山上的砍伐控制的很是严格,其次这种仿野生种植茯苓的方式经济效益不高,年轻人基本上都不会种茯苓,因为赚不到钱啊,举个例子,我们当地农民种植,一户一季最多也不会超过斤,绝大部分农户每一季产量都在斤一季,一年两季,也就是说种植茯苓一年大概在斤以内,鲜货价格才几块钱一斤,这样的收入怎么也无法吸引年轻人去种植的。比如我们村周边两各村可能最多只能收购2~3万斤鲜茯苓,制成干货最多也就一万斤左右,一般干度的鲜货,需要2斤~2.5斤才能制成一斤干的统货。山区的老农民基本上不会在人力上去议价,来收购的人给多少基本上也就是多少钱。这其实也是我们在城市居住的人能够享用很多价格比较低的农产品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这个基本上就是仿野生种植茯苓的现状,以及相关的情况。

我们再看一下规模化种植茯苓,在云南,湖南以及安徽省的岳西的一些地区,规模化种植茯苓的产量还是比较高的。区别于仿野生种植,最大的一个差别就是茯苓的生长环境不同,规模化种植是通过将松木段移到农田或农地里面进行种植。这种种植方式便于管理,而且适合大规模种植。茯苓产量也远高于传统的仿野生种植,茯苓个也比较大,制作的时候总体来说茯苓中心分部也会多一些,品相上也会更好看些。

茯苓种植采收后,农户卖鲜货的较多,采收后的茯苓个不用做任何加工直接被当地的商贩收购。也有一些农户会做加工。最简单的加工方式就是去皮、切制、晒干。农村的倒卖商贩大部分自己也是种植户,基本上也就赚到一点加工费,如果收购的时候价格高了,后面跌价了基本上是赚不到钱的或者亏钱。

茯苓的源头主要就是以上三项。接下来的流通环节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农户种植然后到销售者手中,还有就是规模化种植的流通。这两种是有些区别的,更多的还是相似的。

规模化种植有的是生物科技公司自己租赁土地自己种植的,例如有的是做茯苓多糖和其他物质的提取的。这种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是没有影响的,我们在这里不做介绍。规模化种植一般以种植大户和农业合作社为主。他们往往是自产自销,由于量比较大,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线下市场为主导,主要是提给大药材商供货,或者有的种植大户自己就是药材商,他们的货往往还是出到各大药材市场。但是在这里,如果货的量比较大,一般来说一时半会货是出不完的,这主要还是受到市场供需的影响。还有就是有的药材商会在茯苓价格比较低的年份会进行大量囤货,等到价格上涨的时候再卖出。这就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把货给消化掉。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货物的存储。由于茯苓一旦储存不好就容易受潮,紧接着就长霉。到了这一步就必须要进行硫熏了。硫熏的两个作用是增白和保存,同时我们也知道硫熏过量对人体健康也是十分有害的。货到了中药材市场,往往是分向市场里的各种药材商贸公司。这时候流通就不是单纯的线性流程了。茯苓商在药材市场有自己的店铺,自己也做批发,批发给同一市场的其他商贸公司。在这里,货会发生变化,有统货和精选之分,颜色不好的就用硫熏。再往下面,这些商贸公司会向药店、超市或者其他商贸公司供货。在茯苓到了药材市场后,流通是错综复杂的。我们一一张简单的图来展示下茯苓的大致市场流通。

首先,农户手上出售的货90%以鲜活为主,少量的农民会进行简单的加工,流程简单,就是去皮、切制、晒干,然后等待当地的小商贩来收购。由于不需要考虑出卖的品相问题,更没有作假的条件,所以货源在他们手上应该是最安全的。

其次,农村的小商贩,这些小商贩自身就是农民,往往自己也是种植农户,以我们家为例,我父亲自己也是种植农户,在茯苓当季,也会十里八村的去收购,然后拉回来自己制作。一般收购的数量也低,最多收购几千斤鲜货,收购多了一是没有时间加工,其次没地方放,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事害怕茯苓价格波动,也就是对市场无法把握。茯苓加工慢主要是由于去皮比较慢,两三千茯苓,如果是1-2个人做这项工作,需要一两个月左右才能完成。我们在晒干后也是等着大点的商贩过来收购。由于小商贩也不需要长时间存货,卖的也是统货,也不需要硫熏的加工,作假也觉不可能,因为我们下家也是行家。小商贩也就能赚个人力成本,基本上无法依考市场价格波动赚钱。

再下游的一些大的商贩,会在小商贩手里收购。他们的存货又比小商贩高很多。一般都在镇里会有店铺和仓库,而且往往做的不止一种产品。他们收购以后,部分会对茯苓进行精选和加工,这时候他们可能会对储藏有些要求,硫熏基本上都会从这个环节开始。他们存货一般也不会很少,存个几万斤货都可能是正常的。他们如果有渠道的直接拉到中药材市场,有的直接送到当地的大的药材商。我们老家那边就有邻居是做这个的,有时候自己用大车拉到亳州中药材市场,有的会把货卖给当地药材商。

药材商的存货就比较多了,他们一般是当地茯苓的集散中心,仓库一般能存几十吨至上百吨的货。他们跟中药材市场联系比较紧密,往往自己在药材市场有自己的仓库和店面,自己做批发,也向其他同行商贸公司供货。总体来说他们还是属于中药材市场那些药材商贸公司的上游。这些药材商除了源源不断向市场供货,在收购价格低的年份会进行大量收购囤货,有的甚至囤几年,等到价格上涨的时候再进行出卖。这种货其实用硫熏的还是比较多的。

在货流通到中药材市场后,接近终端消费者市场的上游基本上都是从这边拿货。例如商贸公司,他们的品类做的多,例如枸杞、茯苓、天马、花茶类的,都是统一采购全面后进行包装,然后进入商场超市,药店,各种铺子类的,有的甚至是网店。

从整个流通环节来看,农户和小商贩手上的货在整个市场的开源端,货源在整个流通环节中也是最纯正的,流通环节越多,品质越无法保证。假货、次货就越多。

再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茯苓的价格问题。茯苓这种产品,其实价格是不贵的。但是中药材的价格会随着市场因素波动。正式因为有价格波动,才会有前面所说的大的药材商进行囤货。价格波动主要因素有两点:一个是供需,其次是热点。供需是影响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茯苓的价格是中长期稳定的。一般供货端不会无缘无故有太大变化,需求端也不会无缘无故增多或减少。其变化是循序渐进的。在种植源头方面,目前影响因素较大的是人力和环保*策的影响。目前散户种植基本上都是农村的一些中老年人,他们往往是无法外出务工的,因为种植的效益确实低,核心还是在于他们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只能等别人上门收购。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封山育林严格,禁止大的树木的砍伐。这个对我们这种散户种植影响不大,对散户仿野生种植的主要因素还是人力。一旦接年几年产量逐渐走低,到市场上开始缺货的时候,这时候价格可能就会上升。最近几年来说,去年,也就是年的9·10月这一批新货应该是最近几年最贵的。我们当地的鲜货收购价格基本都在8元多一斤到9元,比前几年价格低的时候贵了一倍。一般干度的鲜货要2斤到2.5斤才能制成一斤统货,也就是说统货的价格基本上都要接近20一公斤。说道这里很多人就要对网上的那些卖的便宜的茯苓打个问号了,为什么这么便宜?我相信有一部分是冲销量的,但是我相信更多的是大家忽略的一种货——那就是陈货。你所购买的可能是几年前的茯苓,保存到现在。我在前面说过,保存的时间越长,茯苓所要经历的保存工序可能就越多,对食品安全就可能存在更多的隐患。陈货是大家购买忽略最多的。客户问的最多的就是有无硫熏、是不是正品,很少有人问这是什么时候产的。

还有个影响价格的因素就是热点。举个亲身例子,接的小时候,大概在九七年左右,父亲自己种植然后还收购了一批茯苓,茯苓卖给了当地的一个大商贩。那时候大商贩来村子里面收购都是赊销,等他的茯苓卖掉了才会给我们结账,当时父亲是借了2万多块钱收购的茯苓,在97年的时候2万块钱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巨款。但是后面几年价格一直很低迷,大商贩的货一直放在仓库,硫处理不知道用了多少遍,防止长霉和长虫。一直到年~年,非典全面爆发以后,中药材价格才昂起头,我们的下家,也就是那个大商贩在几年的存储中,不仅没有亏损,而且还赚了一大笔钱,我记得从小学开始我家一直在背负债务,一直到初中以后接到了下家的货钱,还清债务以后,家里境况才好些。这个就是热点带来的价格波动来影响市场价格。

大家在购买的手依考价格判断还是要有个理性思考。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茯苓的流通环节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有的产品肯定是接近货源端是最好、最安全的,但是口说无凭,最好是有相关的技术来把一首货源信息直观地呈现在终端消费者面前。在最后希望大家对农产品溯源这块有好的方法的能给出些建议。

1
查看完整版本: 通过对酸菜事件的了解,来聊一聊茯苓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