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七星关区阴底乡天麻产业铺富路 [复制链接]

1#

沿着蜿蜒山路驱车行驶到七星关区阴底乡大丰村,在村主任季春的带领下,笔者一行朝着最终目标天麻基地前进。“离天麻基地还有很长一段路,车上不去,咱们只能爬山路。别担心,上面风景可好呢。”季春在前带路说。

沿着山底往上爬,约莫半个小时的“残喘”我们才慢慢到达目的地,休憩中呼吸着林间空气,顿时令人清爽自然。深山处,已有不少农户穿梭在基地里忙活着。

走进基地,只见农户们掀开地表的树干和粽叶,用手轻轻刨开土壤,便可看到一个个色泽均匀,个头饱满的天麻慢慢显露出来,很是惹人喜爱。

“大家刨的时候仔细些,弄坏了就要不得了。”基地里,负责人谢德贵一边指导着农户采收,一边查看着刚出土的天麻。

“自天麻采收以来,我们每天都要组织20多个村民上山采挖天麻,采收二十多天了,再过几天就能全部采收结束。”谢德贵介绍,基地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种植天麻平方米,每平方米能产20到30斤左右天麻,算下来产量约达43公斤。

看着满地天麻,谢德贵乐开了花,这一刻的丰收他等了近三年。年在外从事建材生意多年的他因为一次偶然接触到朋友种植天麻,在了解到天麻经济效益高,具有极强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加上市场前景广阔,谢德贵对天麻种植产生了浓厚兴趣。

“老家大丰村地势偏远,有不少荒山坡地,丢荒怪可惜的。”望着家乡良好的土地资源,谢德贵毅然决定回乡创业。

回乡后,村里帮助协调土地,谢德贵顺利流转了农户土地,并约上了有同样发展意愿的同村人季清祥一起种植天麻。

种天麻是个苦活儿,自发展天麻种植以来,谢德贵与季清祥两人与山结了缘。“每天都要来基地看,尤其是农忙时,一天要跑几次。”季清祥体态略微发胖,对他来说来回一次已累得够呛,现在跑多了自然也习惯了。

山高路远,致富路就在脚下。为产出优质天麻,两人还多次跑去外地取经,学习种植技术,总结经验,渐渐从“门外汉”变成了种植天麻行家。

“现在我们的天麻供不应求,每天采挖的天麻第二天一早就运输出去,远销全国各地。”谢德贵高兴地说。

以前大丰村产业发展单一,规模化产业更是寥寥无几,村里上下守着青山却不如何变“金山”。如今,天麻种植让不少农户吃上了“产业饭”。

大丰村村民季官平早些年苦于没有技术,加上管理不当,种植出的天麻个头小,产量低。自从村里发展天麻种植以来,他便在基地务工边做边学,管理和技术都得了提升。

“多次找原因但种出来的天麻就是不行,还是得靠技术。”季官平说,今年的天麻产量比去年高了不少。

“今年天麻收成好,我们打算烘干一部分,鲜货、干货一起卖,半斤以上的干天麻价格在元每斤,二两到三两的每斤元。”谢德贵说,下一步,合作社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在天麻种植规模、产品研发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天麻品质和附加值,把产业链牢牢抓在手里,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增收。

近年来,大丰村也充分利用当地地理位置和有利气候条件,不断加大人员培训和产业扶持力度,引导村民种植天麻,多渠道增加收入。

“今后大丰村也将把握发展机遇,加强与致富能人的合作,让天麻不仅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更成为大丰村品牌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石。”季春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通讯员韩园媛

编辑蒲曾勇

编审林全举

终审黎秀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