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麻初加工方法对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 [复制链接]

1#

周碧乾等人对天麻加工方法对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elataBl.的干燥块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

临床多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风湿痹痛等症,有“治风之神药”之称。天麻主含酚类(如天麻素、巴利森苷等)、多糖、甾醇类(如β-谷甾醇等)以及有机酸类(如柠檬酸、琥珀酸等)。

酚类和多糖是天麻发挥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前者具有抗惊厥、抗癫痫、镇静安眠、神经保护和增强免疫力作用,后者能显著提高免疫力、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和增强学习记忆能力。

研究表明产地初加工可明显影响中药品质,如丹参经传统发汗加工后变为紫红色,丹酚酸类和菲醌类成分含量均有增加;鲜人参含有丰富的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类,在蒸制和干燥过程中,会水解转化为相应的苷。

天麻产地初加工历史久远,方法较多,有去蒂、去皮、曝干、酒制、发汗、蒸制、煮制和煨制等,现主要为蒸制、发汗、酒制和煮制等。多指标综合评价中药品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如严宝飞等用主成分分析(PCA)综合考察玄参9种成分的含量,结合能耗结果优化了玄参的干燥工艺。

洪妍等以HPLC指纹图谱的共有峰,关联6个免疫实验药效指标评价了黄芪品质。瞿城等基于PCA、HCA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优化了丹参-红花药对的最佳提取工艺。

化学模式识别是目前中药质量鉴别的重要方法,为此,周碧乾的研究采用HPLC对不同初加工方法天麻的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E进行定量分析,采用试剂盒法进行天麻多糖定量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HCA)生成聚类热图,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建立网格式搜索支持向量机判别模型(GS-SVM)。

从化学模式识别的角度研究初加工方法对天麻质量的影响,有利于确保天麻的内在质量,更好地发挥天麻的临床疗效,为天麻产地初加工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